本文目录一览:
科伦拜校园事件的十年回顾
2009年4月22日近千人聚集在科罗拉多州利特敦克的里门公园,纪念10年前发生的科伦拜高中校园枪击惨案。据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这起当时骇人听闻的校园杀人事件造成12名学生、1名老师死亡,并引发严格管制枪枝的激烈争辩,但10年过去,死伤更为惨重的校园杀人案仍然在美国时有发生。 1999年4月20日,科罗拉多州利特敦(Littleton)的科伦拜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两名学生哈瑞斯(Eric Harris)及克莱博尔德(Dylan Klebold),全副武装在校内冷血滥射,并安置爆裂物,意图炸毁学校,结果造成12名同学及1名老师身亡,随后2人也开枪自我了断。
当时,这起事件不仅在美国,也引起全球瞩目,透过媒体快速与实时的报导,大家惊讶于2名十来岁的青少年竟然能持有火力惊人的自动武器,在短时间内屠杀自己的同学与师长,并自制炸弹,想要摧毁学校。
10年后,科伦拜枪击事件中牺牲了生命的学生和老师的亲友,仍然大声疾呼,希望他们亲人的逝去能促成美国严格的管制枪枝;可是,10年前,呼吁严格管制枪枝火炮的声音,只会比现在更大,然而,这10年间却仍发生死伤更为惨重的校园枪击事件。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Virginia Tech)韩裔学生赵承熙带着火力强大的武器,在9分钟内于教学大楼中击发170多发子弹。这起血案共造成27名学生与5名教职员丧生,成为美国死亡人数最多的校园枪击事件。 科伦拜高中血案凶手哈瑞斯与克莱博尔德,正是赵承熙心中的烈士;他们的共同点是心智状态与常人有异。主张美国应严格管制枪枝的团体认为,再丧心病狂的人,如果无法轻易获得武器弹药,这些惨案或许不致发生,死伤也不会这么严重。
美国宪法第2修正案规定:“纪律良好的民兵队伍,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实属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
枪枝管制的辩论,在美国一向是令正反双方异常激昂的情绪性议题。
主张拥有枪枝权利的人士坚持,拥有枪枝是宪法所保障的神圣权利;然而,主张严格管制枪枝的人士与团体则主张,这项修正案内容起草时的背景是200多年前的民兵部队,根本早已老旧过时。
一向主张严格管制枪枝的纽约市长布鲁姆博格曾指出,美国每天有34人遭到谋杀,比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死亡人数还多。
布鲁姆博格说,假设你有1英里长的犯罪纪录,你仍然能走进枪展会场,在柜台买20把枪,然后无需查核,无视联邦规定,就可以走出枪展会场大门。
“枪枝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美国社会文化的一部份,从殖民地时代狩猎为生及持枪自保,代表了美国的拓荒精神。
擅长拍摄反讽电影的美国导演迈可·摩尔(Michael Moore)为凸显美国枪枝管制松散的荒谬,曾拍摄以科伦拜高中校园杀人事件为题材的纪录片《科伦拜校园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严厉批判美国枪枝文化。此片上映时,正巧美国首都华盛顿在闹狙击手疯狂杀人事件,在街上随机滥杀无辜。
迈可·摩尔在该片中还亲访当时美国全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的主席、影帝查尔顿·赫斯顿(Charlton Heston);摩尔拿着罹难学生的照片咄咄逼人地质问赫斯顿,让这位美国硬汉无言以对,默默离开。
这部纪录片获得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法国奥斯卡凯萨奖最佳外语片、以及嘎纳电影节影展评审团大奖,这是46年来唯一以纪录片勇夺坎嘎纳电影节大奖的影片。 1 从2008年开始,美国民众掀起了一股购枪热潮,枪支商店的各类枪支弹药供不应求。购枪热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更多的枪支进入美国社会将带来什么样的挑战呢?
罗伯特·马库斯(Robert Marcus)在弗吉尼亚州南部的诺福克市拥有一家面积达1千4百平方米大的枪店,这家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商店是诺福克市最大的一家枪店。马库斯毫不讳言过去几个月来店里生意的红火程度:“对我们来说,每一个工作日都象是圣诞节前的购物日一样忙。从2008年总统大选前开始到现在,我们的销售业绩稳步上升,从未间断。和去年同期相比,我们的销售增加了34%。顾客的流量也有显著增加。”
马库斯的生意是美国目前枪支市场的真实写照。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最新公布的数据,3月份该局进行的购枪背景调查数量同比去年上升了29.2%,而2009年第一季度的背景调查同比去年也增加了27.1%。联邦法律规定,个人在合法购枪前必须先通过购枪背景调查,因此,背景调查的数量正是民众踊跃购枪的有力证据。与此同时,美国的弹药制造商也纷纷报告,目前弹药市场的供应远远落后于需求。
弗吉尼亚州北部的吉尔波特小型枪支商店的经理说,过去几个月来,他们的枪支销售量和顾客流量都有大幅度增加,而顾客也不再只局限于人们传统印象中的共和党籍中年白人男性,“不同年龄段的男男女女都有,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85岁的老婆婆或者是20岁出头的妙龄女青年来买枪。”
2001年 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
2001年的美国校园枪击案全部如下,希望采纳
1.2001年1月10日 加利福尼亚州 奥克斯纳德
17岁的中学生理查德·洛佩兹在洛杉机附近的胡恩内姆中学将另一名学生劫为人质,后来警方不得不将洛佩兹击毙,别人没有受伤。
2.2001年3月5日 加利福尼亚州 桑蒂
15岁的中学生查尔斯·安迪·威廉姆斯在桑塔纳中学持枪扫射,打死2名同学,打伤13人。威廉姆斯将被当作成年人,遭到谋杀指控。他的3个朋友说,事发前几天威廉姆斯曾说他要杀人,不过又说自己是开玩笑的。
3.2001年3月8日 宾夕法尼亚州威 廉姆斯帕特
中午午餐时,一名中学女生突然拔出手枪,打伤一13岁的同班女生。这是美国校园枪击历史上首位女杀手。
4. 2001年3月22日 加利福尼亚州 埃尔卡红
18岁的杰森·霍夫曼持枪跑进格拉奈特中学,向副校长索命,虽然是没有找到副校长,但是却打伤了另外3人。霍夫曼此前已有持枪袭击他人的前科。
5. 2001年3月31日 印第安纳州
在一所学校的停车场,一名16岁男生遭到枪杀。经过调查,凶手是该校不久前开除的一名17岁男生。
6. 2001年4月21日 路易斯安娜州
在一家专门收容问题学生的学校,一名14岁男生在通过学校金属检测器时,掏出一支半自动手枪向校长射击。所幸的是,手枪发生了故障,没有造成伤亡。
7. 2001年4月23日 加利福尼亚州 圣何塞
在一所学校内,一名专车女驾驶员开枪打死了1名同事,并打伤3人。
科伦拜校园事件的事件影响
由于这起事件和其他校园屠杀的震撼,许多学校开始实行反欺凌的政策,以及新的“零容忍政策”(zero tolerance)立即处罚所有携带武器和表现出威胁态度的行为。尽管哥伦拜恩校园带来的恐惧影响,一些社会科学家认为绝不宽容政策实行得太过头了。在枪击后不久,一些基督徒开始着迷于报道中凯西·伯娜死前的对话,认为她在死前曾被其中一位枪手问道“你相信上帝吗?”而她回答道“我相信。”于是便被杀害。但另一个说法则认为这是第一名遇难者瑞吉儿·史考特所说的。伯娜和史考特都被许多人视为是因信仰而死的烈士。但官方的调查则认为这段对话是由生还的瓦琳·施努尔说的。
当初枪击开始的地点现在建立了纪念碑,屠杀中最多人遇难的图书馆则被拆除。在枪击事件后,“哥伦拜恩”一词成为家喻户晓的校园枪击代名词。在后来的圣塔娜中学(Santana High School)枪击案中,枪手查理斯·安德森·威廉斯据称曾经向他的朋友说他要“再干一笔哥伦拜恩”,但就如同哥伦拜恩事件发生前一般,事先没有任何人相信威廉斯会真的去做。许多之后的校园枪击案的计划也提起哥伦拜恩的例子,有的甚至还计划要“胜过哈里斯和克莱伯德”。
尽管依据当时的法条,哈里斯和克莱伯德在取得武器的过程中便已触犯各种法律,但枪击事件产生了要求更多枪械管制的声浪。2000年,联邦和州立法机构采行更多枪械的限制,要求枪械加装安全锁,并禁止进口高弹匣容量的枪械。虽然法条规定提供枪械给罪犯和小孩是犯法的行为,但在购枪者背景检查和枪械展览会的管理细节上却有许多争论。枪支游说团也竭力阻止这类立法,以免确保人民持枪权利的《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被进一步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