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之父吗
- 2、我国拼音之父是谁?
- 3、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还和爱因斯坦是好友,活到了112岁,他是何人?
- 4、"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12年前曾写下3句箴言有哪些?
- 5、汉语拼音之父是周有光还是卢戆章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之父吗
汉语拼音之父一一周有光
2016年1月13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岁大寿。这位文一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1 1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工作。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中国汉语拼音体系,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父”。
1955年10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就这样,周有光在50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年正式公布。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周有光文集》《朝闻道集》《拾贝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
我国拼音之父是谁?
汉语拼音的发明者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周有光,1955年周老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 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主编《汉语拼音词汇》 成为电脑中文词库基础 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不过周老并不认可这个头衔 周老却谦卑的说“我不是拼音之父 我是拼音之子”。
周老一生淡泊名义 潜心研究 为我国的语言文子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7年 获得了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的特等奖。2017年1月14日 刚过完自己112岁生日的周老溘然长逝,周老走了 但是他的汉语拼音却一直造福着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
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还和爱因斯坦是好友,活到了112岁,他是何人?
引言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正是因为我们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字,因此,我们的文化才能历经千年传承而没有消失,如果说中华文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遭遇到毁灭性打击的话,那么,这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而言,都是一种灭顶之灾。
曾经,在近代社会中,中国在一场苦难中差点失去了传承已久的汉字,而在保护汉字的过程中,汉语拼音的发明就发挥出了巨大作用。那么,这位发明汉语拼音的人究竟是谁?他又是怎样发明出汉语拼音的呢?
正文
这位发明出汉语拼音的人就是周有光,他出生于1906年。由于他的曾祖父曾是清朝重要官员,因此,整个周家在过去的社会中都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随着清朝的覆灭,周家家道中落,后来,周有光的父亲也沦为了一个社会底层的教书先生,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让周有光放弃生活的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也始终保持着认真的态度。
在周有光读书的时候,学校里已经开始要求学生学习白话文了,但老师和学生之间也仍然保持着用文言文交流的习惯。这件事情也让周有光开始对文字研究产生了兴趣,在此后的学习生活中,周有光一直十分努力,最终,他也成功考入了当时的名校,上海圣约翰大学。随着在这里学习的日子越来越长,周有光逐渐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圣约翰大学中,明明老师和学生都是中国人,大家却都在用英语交流。
在经过调查了解后,周有光发现,原来,大家选用英文交流、教学的原因就是学生和老师都来自于全国各地,如果说大家都用方言进行交流的话,教学活动是很难开展的。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周有光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他认为,中国的文字一定要进行一场改革,他想让所有的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内都能够使用中国话进行交流。
然而,正当他打算进行文字革命的时候,国内却爆发了抗日战争,就这样,文字改革的事情也只能暂时搁置下来了。而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周有光也在国内的新华银行入职了,在一次外派的过程中,周有光来到了华尔街工作,而在这期间,周有光也认识了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后来,两个人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曾经,在两人的一次聊天中,爱因斯坦的一番话让周有光坚定了文字改革的决心。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有光立刻辞去了美国的高薪工作,毅然决然回到了祖国,在周有光的不断努力之下,1955年时,他也受邀成为了中国文字改革事业的领导者。虽然说在这个时候,周有光已经步入中年了,但他却依然奋战在文字改革的一线工作上。最终,周有光的努力也没有被辜负,在他的带领之下,汉语拼音系统在1958年时正式出现,从此以后,中国人的语言也变得规范和统一化了。在这之后的许多年间,周有光也始终在为文字改革工作做着贡献。而基于汉语拼音的出现,周有光也被众人称为是“汉语拼音之父”。
在周有光退休之后,他依然不愿意享受安稳的生活,后来的他也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学习上面,而在汉语拼音被发明出来以后,周有光还出版了许多关于文字学习的图书。可以说,在中国文学教育领域内,周有光的贡献也是非常大的。而在2018年时,这位爱因斯坦的好朋友,已经活了112岁的汉语拼音之父也离开了人世。
结语
虽然说周有光本人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为整个中华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是无法被忘记的。如果说没有汉语拼音的出现,恐怕中国的汉字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阻碍。
参考资料:《汉语拼音之父》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12年前曾写下3句箴言有哪些?
周有光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经济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早年专攻经济,近50岁时“半路出家”,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年龄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坚持,他就是证明。
2017年1月15日讯,他是国宝级大师;他是经历过一个多世纪风雨的老寿星;他是“汉语拼音之父”;他与张家四姐妹的张允和伉俪情深;他在自己112岁生日的第二天去世。他在111岁生日时曾说,111岁就是1岁。他无疾而终,平静安详,与妻子和一双儿女天上团聚。1月14日,周有光在他112岁生日的第二天凌晨三点三十分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
周有光先生的家位于朝内大街后拐棒胡同的小区里,昨天下午静悄悄的,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只是昨天一下午的时间,亲人、朋友、单位领导、出版社编辑,身着黑衣一拨一拨上楼来探望。家中的固定电话响个不停,保姆小徐忙碌着的迎着亲友,接电话,替家人应付和婉拒着各方的关心,“太忙了,知道消息就行了”。
仍对世界充满好奇
2016年年初,媒体就传出周老先生身体状况不好的消息。周有光先生五姐的女儿,张允和待之如亲生女的外甥女张马力教授在昨日上海的“周有光先生112岁寿诞座谈会”上透露,周老近一段时间“突然发病,很厉害,两个小保姆很焦急,只能喝营养液,已经不说话了,有人来,叫阿姨拿来助听器,做手势,不肯说话。我的表妹去看,也不说话。”
周有光老人的儿子周晓平去世前曾写到:“爸爸做好了面向未来的所有准备,包括他希望捐献他的遗体供科学研究之用。”媒体人马国川透露:“老人家身体最近一段时间一直不太好,这次走得很自然,很平静,在此之前我们对他的身体状况有过担心,但老人家都112岁了,能坚持到现在也很不容易了。”
张马力眼中,舅舅在重病之前仍旧对世界充满好奇。“他告诉我,马力,我这一生已经画上一个句号了,可我从他的眼睛里没有看到句号,我看到了希望。”张马力说,“我的舅舅很天真,他抱的希望比我还大,他每天都看很多报纸:纽约时报、朝日新闻、参考消息……已经画上句号的人可能看那么多报纸吗?”
“我最担心的是,从他发来的照片的眼睛里,一片空空的,很茫然,以前从来不是那样的眼光。这么健谈的人,现在不说话了。”张马力说,“去年去看他,吃饭前谈话,我说,舅舅,你从国外回来到现在,后悔吗?他说没有,我毕竟做成一件事。他说的就是汉语拼音。他说如果我不回来,一点希望就没有了。他说,我一定做成这件事。”“最近我从微信中看到他的照片,他的眼睛空空,他的心已经走了,我很难过。”张马力称本打算春节去看望老人家的,“但是人间寂寞,那个长寿的老人等不及了,已去天国与允和先生相会了。”
汉语拼音之父是周有光还是卢戆章
汉语拼音之父是周有光。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周有光的故事:
周有光高中就读于常州高级中学,学校提倡学生讲国语和写白话文,可老师却用方言上课,就连文章要求还是写古文,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让他萌生了研究汉语的念头。1923年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
发现学生只讲英文,他自问自答道:“为何只有英文打字机,为何连中文拼音都没有,960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国,人口第一的中国,情何以堪。冲口而出‘文字改革舍我其谁!’”他找到了人生新的使命,于是主修经济学的同时,他毅然决然地选修了语言学。
大学毕业东渡日本,学成归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只能带着妻儿颠沛流离。1945年抗战胜利,经友人介绍,到新华银行任职。机缘巧合,被派送到纽约华尔街任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从未停止过对语言学的研究,业余时间一刻不得闲。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义无反顾放弃高薪回到祖国。虽在银行上班,可他心心记挂,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银行上班为生计,语言研究是兴趣爱好,更是他毕生的梦想,他丝毫不敢懈怠,孜孜以求之。
1955年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汉语改革终于被国家提上日程。年过半百的他,迎来了总理的亲自致电邀请。喜极而泣,上苍从不会辜负有心人。会后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从此不必再为生计而发愁,可以心无旁骛,专职从事语言文学研究。